大阪社会福祉専門学校
先進國家的高瞻遠矚,往往比其他國家地區更早為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後的人類研發、規劃、構建更宜居城市。但求將來人類的生活比現時的過得更好更便利,這是大愛無私的表現。
為 30年後的社會培育最缺乏的人才,今年踏入創校 70週年的大阪社會福祉專門學校由 1995年起,開辦介護福祉課程。30年來除累積了豐富的教學經驗,還發展出多間介護院舍,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專業的服務之餘,更為學生提供臨床實踐之所。
少子高齡化社會,這句日本人已經掛在嘴邊有數十年的說話,香港人終於體會到了!早於 40年前日本已推算出今時今日的社會最缺乏的專業人才是哪幾類,正如今天急速增長的電動車和汽車的自動駕駛系統,亦不是近年才開始研發的,有一同參與研發的國家早於 1985年已訂定了制定了自動駕駛的規格和相關的法制。
60年前有近 10人繳稅來負擔 1位 65歲退休人士的醫療等社會開支,大約是 10 : 1。可是 2012年已發展為 2.4 : 1,推算 2050年將惡化至 1.2 : 1 。在憂慮未來社會上活躍的青年要肩負社會福利的責任有多重的同時,不難意識到老人服務的需求有多大。
堪稱先進國家的日本,於 1988年已舉辦了第一屆介護福祉士國家試,確立了介護士是需要通過考核方能獲得認可的專業資格,從此介護員不再是一名低三下四的助手,而是接受過系統性專業訓練,能獨當一面提供介護服務的專業人士。
大阪社會福祉專門學校 ( OSF ) 於 1954年創校,30年前即1995年起開始為介護福祉士提供專業課程。近年來自多個地區學習這門專業的留學生倍增,反映多個地區都將要面對高齡化社會的問題,對介護士專業知識的需求因而急增。
OSF 發現很多國家或地區包括香港,對介護服務的定位與日本有著明顯的差異。一般都將介護視為一種職業,其工作主要替傷殘病患或失明人士代勞。但日本視要求介護服務的為客人,所以在可能的情況下,只提供協助而不是代勞。因為代勞完成日常生活中起居飲食的活動越多,只會令客人越快失去自理能力,從而情緒低落,自我評價急速轉差,進一步失去尊嚴,失去自信,還會失去生存的欲望。
作為一個專業的介護士,不單要學會協助客人應付日常生活的各種技能,還要懂得與客人及其家人有良好的溝通,建立穩固的互相信賴的關係。但說到底,餵飯換片沖涼更衣,用輪椅與客人出外辦事的技能等,都不過是介護工作的基本動作,並不複雜,幾乎任何人都可透過重覆演練而做到。
而重中之重尤如武術功夫中的心法,在介護福祉範疇而言就是同理心。OSF 要求學生在兩年共 1,850小時的實體課和臨床實習訓練中建立同理心。訓練期間要多次扮演失明或傷殘人士,要蒙著眼持白杖或坐輪椅外出走動,目的是要學生親身體會日常生活中沒有自理能力的困難和感覺。沒有同理心的介護士,因為不知道客人的真正需要,不理解客人的情緒,不知道他們的痛處,又怎能令客人在接受介護服務時感到有尊嚴呢?